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我的信仰觀

凡是對信仰認真、願意反省檢討的信徒,都會有他們本身的一套信仰思維。事實上,信仰的進路是多元化的,毋須强加齊同。只是傳統基督教卻有意無意間,把這條進路規範下來,譬如强調人必須看見自己的罪或生命的空虛無聊,或神的無限和人的有限,這樣才能算為正統的進入基督教信仰的殿堂。若這樣的進程才屬正統,那麼筆者的信仰進路必然屬於另類了。

當世上大部分人都宣稱宗教已不合時宜,當他們把信仰歸入迷信的行列,為甚麼我仍然相信基督教?

現代人類文明的最大問題正是否定了一切超現實的價值。當人只注目於改善當刻存在處境的福祉時,人將會變得自私和醜陋。人只顧滿足一己(或是人類作為一個社羣)的喜悦,人將會無視他們應有的尊嚴和道德責任(moral duty),而這個正是沒有信仰的後果。

電影《童年無悔》描述一班兒童軍人意外地流落荒島。起初,在上校羅富的領導下,這班兒童軍人頗能守望相助。後來,積克推翻了羅富的領導,並且以孤立及追殺的手段,逼得羅富的一羣,或是倒戈相向,或是喪失生命。羅富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在千鈞一髮之際,一隊美軍發現了羅富在山上一直燃點的營火,前赴荒島,發現一班小野人正在瘋狂的追殺羅富。美軍官被這情景嚇呆了,問:「你們在做甚麼?」

羅富與積克的分別,在於他們對生存處境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羅富認為他們應抱持得到拯救的期望,故主張應保持山上的營火信號。亦是在這種盼望得到拯救的信念下,這班小軍人較能保持他們的紀律。但積克卻不相信有拯救的機會,他的哲學是:無論在任何處境,最重要的是怎樣使生命過得溫飽和有樂趣,因此他的遊戲規則是不擇手段,只要使他和他的羣黨過得容易一點。

花了這麼多篇幅談及一部電影,只是想表達一個思想:現代人類文明問題的癥結,就是拋棄了信仰。若要簡單的描述人類文明的狀態,那就是人只顧追求物質上的豐裕,不論農業、工業或資訊社會;不論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人類的注意力從來沒有離開過從大自然、從別的國家、從別的社羣、從別人手裏,攫取更多資源。過去,人類以暴力達致目標;今天,卻以制度堂而皇之的進行剥削,這就是為甚麼有人營養過盛,有人卻營養不良而死。

本來,爭取改善生存處境的福祉是沒有錯的,問題是人只著眼於此,很容易流於功利主義,一切有實利的便是對,否則,便是無意義。在功利主義的帶導下,人失去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價值標準,那就是人的尊嚴和道德責任。信仰卻可把人的視域歸於正確之處。正如聖經所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人若缺乏了這三個元素,只會如動物般靠賴內在的渴求(drives)過活,這卻不幸地正是人類文明的圖畫。

若說人類文明問題的癥結在於人只著眼於改善當刻處境的福祉,以致流於純功利主義,拋棄了超現實的道德責任觀念。換句說話,人的問題是沒有信仰。必會有人不同意這種簡化的分析,他們當中有些是頭腦複雜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不過更大部分相信是一班自以為有信仰的人。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言論:不論是功利主義、理性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甚至是無神論,都是信仰的一種,因為這些信念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為人,嚴謹點說,這些信念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座標,難道還不能稱之謂信仰?

當然,這是語言定義的問題,但在筆者的腦海裏,「信仰」一詞應該有較為正面及嚴謹的內涵,否則,以暴力為尊的黑社會主義也必須被歸為信仰一類了。

為配稱信仰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若一些信念只會叫人淪為動物,只懂滿足生理渴求,這些信念將人「非人化」,乃屬魔道。信仰必須能提升人的道德勇氣,使人排除自私自利的價值系統。

另外,一些信念若使人消沈、混亂、否定生命意義,這樣的信念只會磨蝕我們的意志。信仰必須能使人覺察生命的意義,並且以正面積極向上的態度迎向。

再者,一些信念若叫人放棄自身作為人的責任,逃避凡塵俗世,或叫人「一式化」的過活,這些信念並不整全,不能涵蓋人的生命。信仰應能協助人完成他作為人的責任。人的責任大致分為四方面:人對自己、社羣、大自然和靈界(spiritual world)均有責任。

每個人生存的處境和內在的條件都是獨特的。正是由於這種獨特性,以致他們在世上應走一條怎樣的路也是獨一的。信仰必須能使人覺察並承認自己的獨特性,並使用這種獨特的條件使生命更加精彩(self actualization)。

現實裏,人生存的處境就是有他人的同時存在。我們不是如社會學所說的,人為了生存,所以要與他人採取妥協和合作的關係。信仰除了使人覺察到自我的獨特性,也應幫助他認同並珍惜別人的獨特性。由這樣的認知發展為對他人的「愛」。這樣的愛能促使人跳出一己的框框,放棄個人的私利,願意為他人並由無數個他人所組成的社羣尋求福祉。

當人感應到他對社羣的使命,人只要稍為再擴闊視界,就必能領悟他對大自然的責任。信仰應能使人了解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每天與大自然交流,人若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必會自食其果。

不過,上述都是一些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責任對象。對於一些我們看不見卻又確實存在的靈界,我們同樣負有責任。現代人否定肉眼所不能看見的東西,但事實上,人的靈是感知到肉身以外的世界的,是以中西哲學家都以不同的進路研究「天」、「道」或「上帝」,中國成語「人窮則呼天」,正說明人感知超越人以外靈界。信仰應能協助我們與此保持正確的關係。

在古今多個宗教,它們都在不同的層面賦予信奉者正面的意義。但對我來說,基督教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效力。

「信、望、愛」是基督教信仰的精華所在。基督教的「信」是有對象和歷史性的,信的對象就是真、善、美的創造者。歷史的耶穌更把真、善、美具體有血有肉的彰顯出來。這樣的信使人對自身的身分、角色有清晰的理解(a complete spectrum),以致人生命的意義得到定位,生命自然積極向上,並對自身的責任絶不含糊。

「望」是在現實困苦的人生裏的一種動力,叫人不致灰心絶望,失去我們應有的信。

「愛」是三者中最大的,因為這是上述兩者背後的動機。聖經說:「神就是愛」(約翰壹書四章8節)。由於愛的縁故,以致祂創造,並以祂的能力和智慧護持(providence)大地及其上的一切。同樣,人若對他人及大地失去了愛,也就失去了神創造的原意,一切便歸於虛無,所謂罪就是如此而已。若問筆者為甚麼相信基督教,我會說:因為基督教賜予我的人生最完滿的解釋,也給予我動力活出一個「人」的生命。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