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從《香港大件事》談起

縱然它是出自一間基督教出版社,傳統的基督徒或許不會視它為「屬靈」書籍,因此也不會買它,甚至有些基督教書室會拒絶售賣它,原因也是它不夠「屬靈」。

前《時代論壇》副總編輯何永康兄出了一本書,起名《香港大件事》,以輕鬆和幽默的筆觸,綜論香港近年大事,由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走馬上任,寫至民主派直選大獲全勝,每篇文章皆言簡意賅,又不乏精到觀點。

讀書若旨在消閒,此書定能博君笑完再笑,只因作者以普羅百姓的姿態,直述本身對政治人物一言一行的感受,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若讀者旨在作為對時局分析的參考,此書雖然不屬嚴肅的政治評論,也沒有完整的架構,但每篇文章皆有獨到的分析角度,輕鬆幽默之中其實是言之有物,讀者只要細心閱讀,自能在不經意下有所學習,這正是此書的最大優點。

《香港大件事》雖然由一間基督教出版社出版,但它的「基督教感覺」卻十分輕微,甚至可說是完全沒有!事實上,此書是名為「雅典文庫」的其中一本,較早前這套文庫已出了五本書(筆者也是其中一本的作者),它們差不多都有上述的特色。稍為使人感到有「基督教」味道的,就只有「出版縁起」的一頁,寫著:「我們是一羣有基督信仰的人。我們熱愛信仰、熱愛生命、熱愛家國、熱愛文化、熱愛理想……。我們擁抱著這種種情懷,嘗試將格子化為田園,把文字變成鋤犂,開墾一爿生出美善的有情天地。」

不過,據聞這套書系還是得不到一些基督教書室的認可。甚至為了要決定是否代售這套書而開了一次會議,結果如何,筆者無從知悉。

這套書在非基督教書室和電視服務站均有代售,聽說銷路也不算太差,估計非信徒成了這套書系的主要讀者。

作為這套書系的作者之一,我心裏有點不太舒暢,不是為了書賣少了,更不是因為主要讀者是非信徒之故,事實上,這是值得高興的。叫人難過的是,一些基督教書室對「屬靈」的看法如此狹隘,這或許也是基督教文字工作一直如此「原地踏步」、進步如此緩慢的原因。直至今天,十大暢銷書籍中,竟然仍有些是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出版的「屬靈書籍」!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誠然,香港信徒的閱讀習慣不少仍停留在「工具式」的層面。所謂「工具式」,就是以「如何如何」掛帥:如何知道神的旨意、如何靈修、如何成聖……,又或是基督徒如何看科學、如何處世、如何建立基督化家庭……,又或是教會如何增長、如何栽培,如何辦主日學…… 還有一系列釋經的書籍。


當然,這裏絶對無意否定上述書籍的存在價值,事實上,直至今天,筆者還時常得力於這類書籍,並且深感當中極豐富的啓迪。

這裏强調的,是我們對閱讀的態度。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們很自然地把各樣事物分為「基督徒」的和「非基督徒」的,或說「屬靈」的和「屬世」的,這也反映在我們的閱讀觀念裏,凡是屬靈書籍就是與神的救贖有關,最少是直接談及信仰的。

所以,要閱讀的話,就該讀一些「屬靈」書籍,而「工具性」的屬靈書籍就更是當中的極品,因為它們直截了當的談到神、救贖和信仰。

這使人聯想到香港式的教育、老師和學生都以課程規定的課本為主要讀物,是以香港的學生一直不注重看「課外書」,以致知識貧乏。

當然,筆者不會相信,在今天的教會裏,仍然有人信奉知識是叫人敗壞的。不過,在閱讀的習慣上,卻仍是一面倒的傾向「屬靈」書籍。

為甚麼會這樣呢?當然,這與教會一直傳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密切關係。世界是二元分化的,分別屬於神和魔鬼,而我們在世上的惟一價值,就是協助神完成救贖計劃,享受生命變得不重要,生命的體驗亦變得奢侈,所以,閱讀「工具性」的屬靈書籍才有意義,才能建立神的國和我們的「信仰生命」。

閱讀的意義其實是有不同層次的,有純屬消閒的、有學習新知的,也有啓發生命的。從啓發生命的意義看,不少非基督教的書籍實在有十分豐富的啓迪,不論是小說、小品、政論、傳記,或是哲學、文化、歷史等,都從不同的層面探討生命的問題。我們若能放開「屬靈」的框框,自能脫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局,閱讀亦將成為一種趣味盎然的活動。話題回到《香港大件事》這本書上,它肯定沒有直接的談及信仰,「神」這個字也從沒有出現,更沒有標榜這是「基督徒觀點」,但這本書肯定是基督徒一本良好的「課外書」,因為它緊扣著時代脈摶,它告訴我們這個城市發生了甚麼事,究竟信仰在這樣的處境下如何切題(relevant)?這是我們閱畢此書後要思想的東西。盼望基督教的文字工作者能打破傳統「工具性」的框框,多寫一些與時代緊扣的書籍,亦盼望出版社能以長遠的眼光,多培養本地的作者,取代過去倚賴繙譯外國書籍的作風,畢竟本色化神學是不能空口「喊」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從研究本地的問題開始,並以本地人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