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疏離化的信仰

宗教要處理的是人的問題,當整個社會演變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獵取最多的物質收益成了共同的目標。人愈來愈急功近利,人與人的關係以利益掛帥。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系,最後竟脫離了人的控制,它的勢力不斷擴張,最後竟反成為驅策人類活動的「絶對意旨」。人開始完全陷入一個「疏離」的狀態,他自覺已經不再是自身生命的主人,也不是本身行為的創造者,而是一個流放於異地的異鄉人,受制於環境的惡作劇。

心理學家佛洛姆在《理性的掙扎》一書內,對現代人有如下的描述:「現代人對生與死、快樂與痛苦、感情與嚴肅思想的意義,在在都顯露出欠缺真切的體認。他們把人類存在的整個真實性掩蔽了。」

佛洛姆進而對宗教和理性的功能有這樣的界定:「理性的目的則是在於理解,也就是設法找出表象後面的真象,認識我們周遭事物的本質。……它的功用主要在於助長精神的存在,而非物質或肉體的存在。……不論在一神教或是入世的人道主義,道德都是基於此一原則 ─ 任何事物都沒比人類個體來得重要,生命的目的即在於展現人類的愛與理性……一神教跟疏離是勢不兩立的。它使人性伸張,這也就是生命的最高目的,此項目的絶不臣屬於任何其他目的。神旣是無法認知,不可界定的,而人旣是依照神的形象造成的,『人』就是不可界定的 ─ 這也就是說,人是絶不能被視為『物』的。」

今天,香港基督教的問題就是,沒有積極處理「人」的問題,不少信徒難以從他們信仰的理解,來找出人和周遭事物的本質。在慣於疏離的社會裏,宗教也成了疏離的一員。人返到教會,聽到一些「疏離」的福音,受到「疏離」的歡迎,接受「疏離」的栽培。人在教會裏仍然受到「物」的對待,框框條條把基督徒弄得更「非人性」了。

教會的增長彷彿成了「絶對的意旨」,事工的導向成了方法,關顧的弟兄姊妹成了個案,信徒則成了工具,這都是教會受到疏離文化影響的現象。

不過,問題的核心仍然是,我們信仰的內涵能否給予世人對「人」本質問題的答案。不錯,從創造論當中,我們看到人的來源,我們看到人的主體身分,我們也看到他被創造的目的。但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創造論給予我們對「人」本質的理解的根基,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體察現代人的處境?他們的人性受到甚麼的捆鎖?當宗教一旦缺乏處理人當刻處境的問題時,它就會失去活力,變成一個僵化的制度,而這也是近年香港基督教積弱的原因。

《豆豆福音》漫畫曾經有這樣的一幅作品:一個人舉起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耶穌就是答案。」漫畫主人公賴諾不解,說:「問題是甚麼?」這就是基督教要處理的課題,究竟今天人的問題是甚麼?光喊著耶穌就是答案並不能使受眾產生共鳴感,而要了解人的問題,我們就需要對時代有洞察力,對人有敏感的心靈。

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曾引用了一段經文:「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四章4節)每次查考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都被告知,主耶穌在教導我們多閱讀聖經。事實上,這是一句對「人的需要」極精彩的闡釋。「人的需要」是很基本的,宗教首要處理的課題也是這個,基督教絶不能對此掉以輕心。

社會學者將主耶穌列為「人道主義者」,不少基督徒不以為然,甚至有反對這稱謂的,認為這對主耶穌以遵行神旨意為依歸的名譽有損。事實上,主耶穌對人的愛乃基於神在創造時對人那種「定意的」愛,一種沒有條件、至死不渝的愛。所以,我們可以說,主耶穌是一位以神為主的人道主義者。

今天,教會內談的都是抽象的屬靈道理,卻不能幫助人們接近生存的基本實在性,或說信仰本身也已經變成一種例行公事了。

佛洛姆對二十世紀的宗教有如下的評述:「我們今天所目睹的這種宗教『復興』,可能是一神教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大打撃。現在的教徒在提到神時,有時會稱之為『那個在樓上的人』,祈禱時只希望神是做生意的搭檔,『推銷』宗教就像推銷肥皂一樣,世界上對宗教的褻瀆,莫此為甚。」筆者最近又聽到一位過去時常與我討論信仰問題的弟兄考慮放棄信仰,原因是他感到難將「那個在樓上的人」與自己的生命連結起來,是甚麼原因使信仰與生命疏離?是甚麼使强調重尋生命意義的基督教成為不切實際的口號?或許今天香港基督教缺乏的是一種態度 ─ 人道精神。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