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大兒子的信仰

這是一個優美並充滿寓意的比喻:主耶穌在論述這個比喻時,對象是一班稅吏和罪人,換言之,是一班非信徒。本文是這個比喻的「引申」詮譯,對象是一班信主多年的信徒。

這個比喻叫做「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章11至32節),主題是描述天父無條件的愛,屬佈道性質;但本文所引申的詮譯,是探討信徒的信仰體驗,屬信仰反省的性質。

每當引用這個比喻的時候,不少傳道牧者會集中講論浪子的經歷。這是不足為怪的,事實上,浪子的經歷佔了整個比喻的大部分篇幅,按一般戲劇的定律來看,浪子肯定就是主角了。不過,本文選取的主角卻是在整個比喻裏並不起眼的「大兒子」。今天,有一些基督徒的信仰體驗仍逗留在大兒子的階段。

在閱讀這個比喻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自己代入浪子的位置裏,既然我們已從罪中回轉過來,接受主耶穌作個人的救主,那麼,我們必然就屬於浪子吧!又怎會說有一些信徒是大兒子呢?
信仰的體驗著重生活的經歷,浪子的遭遇使他覺悟到昔日所犯的錯誤,而重返父親的身邊,亦使他親身感受到父親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這種生活的經歷正是基督教信仰體驗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悔罪和領略神赦罪大恩的經歷。


不過,今天有一些信徒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們彷彿是比喻中的大兒子,從小就沒有離開過父親,他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很少感受到父親的愛和赦罪的滋味。大兒子的心胸狹窄,他對滿身罪孽的弟弟看不順眼,認為他不配得父親的恩典,大兒子為父親管理家業頭頭是道,顯示他對父親所屬的一切所知甚詳,惟獨對父親的心腸卻不甚了解。

大兒子式的信徒或許是教會的中堅分子,或許是表現良好的信徒,他們對教會或屬靈的知識都認識不淺。不過,在他們的心裏,卻缺乏一種由信仰而來的滿足感和釋放感。當他們看到一些信徒在行為的表現上「不像」一名基督徒,就會質疑他們是否「假羊」。

比喻中沒有提及大兒子的生命有否得到轉化,不過,若比喻得以延續下去,大兒子若不是陷入自以為義的境地,就很容易成為被罪疚感消磨的人。

自以為義是因為他從來沒有體認自己是一名不體察父親心腸的兒子,而被罪疚感消磨,是因為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他少不免會犯了錯誤,卻從沒有經歷過父親無條件赦免的大恩。

同樣,今天有一些信徒從來沒有體認自己是一名罪人的身分,也沒有經歷神赦罪的大恩。這是大兒子式信仰的核心問題,也是今天香港基督教要切實處理的問題。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傳福音策略和栽培的方式有一定的關係。今天,傳福音的策略仍是注重「一套」完整的「福音套餐」,即使是所謂的「個人見證」,也是根據劃一的方程式「製作」而成。個人的信仰體驗不受鼓勵,惟恐會使聽道者產生混亂,阻礙了「福音套餐」的預設效果。在缺乏個人信仰體驗的陳述之下,福音變得「硬繃繃」,生命的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聽道者也就很難從這個傳福音的過程裏,體驗到信仰是生命的一種真實和不斷轉化的經驗。

即使是信主之後,教會的教導,仍著重屬靈知識的灌輸,卻很少鼓勵信徒勇於在生活裏體驗信仰,互相交流。

這裏所說的從生活裏體驗信仰,並不是一些神秘或超自然的經歷(當然,這裏並不否定這方面經歷的存在),不是神為我們開門或關門之類的體驗,也不是神如何幫助我們跨過難關的見證,而是一個平實和自然的信仰體驗。

正如浪子的經歷一樣,他的際遇一點也不神奇,而是他在生命裏每行一步的省悟。事實上,信仰的體驗大部分都不是超自然和神秘的,只是基督教的用語上時常產生這樣的錯覺。今天,我們在生活的每個層面,包括工作、娛樂、讀書、文化、歷史、政治、音樂、藝術……都可以體驗信仰。亦只有當我們懂得習慣從生活裏體驗信仰,信仰才會產生效力,豐富我們的人生。亦只有這樣,基督教的信仰才會是活潑和多元化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