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人觀帶來的分別

宗教是人類尋求真理和人生意義的嘗試。從個人層面來看,宗教是一種自我靈性的滿足。從社會層面來看,宗教一直是社會良知和道德的呼聲,是人類文明的防腐劑。宗教若失去上述的效力,其存在意義亦會受到質疑。

基督教一直強調自身信仰的本質是超越(甚至有說不是)宗教的範疇。原因是基督教的真理觀是神主動尋找人的「直接啟示」,也就是透過神默示的聖經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向人直接對話。而其他的宗教則是人尋找神的「自然啟示」活動,即人經過對宇宙的觀察和思想,發現真理。(當然,基督教也有這樣的部分。)

這樣的說法,當然不為其他宗教的認可,例如回教也認為自身有真神阿拉的直接啟示。這裏不是要探討各宗教的真理觀。不論基督教是否承認,若從個人和社會的作用來說,基督教仍是不折不扣的宗教。

所以,一個宗教能否為人所接受,並在社會裏飾演積極的角色,就要視乎它能否滿足人靈性上的渴求和推進人類文明的步伐。

甚麼是人靈性上的滿足?是否真的如人的肉體需要食物一樣,人的靈性也獨立地需要肉體以外的滿足?這不能不談到宗教的「人觀」了。有些宗教的人觀是「靈」與「肉」分開來看,以致靈性上的追求變成一種避世式或與現實生活完全無關的活動,是與天地主宰的神祕感通。有的甚至鞭撻肉體,因為肉體是靈魂得救的障礙。部份只強調救贖論的基督教宗派雖然未至鞭撻肉體,但其人觀也是落入這樣的模式。縱然他們不斷鼓吹「入世而不屬世」的道理,但信徒仍然很難感受到這種「屬靈」的信仰如何與其現實生活建立緊密的關係。

事實上,這種「重靈輕肉」的人觀是今天香港基督教的主要流派。福音集中在個人救贖的需要,栽培等於靈命的成長,對社會的回應就是舉辦佈道會和差傳事工,教會增長就是最終目標。

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基督教承擔了很多社會服務的工作,對當時香港人的肉身需要有很大的照顧,甚而出現了所謂「奶粉宗教」的戲謔。不過,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出現了急劇的轉型,經濟的起飛使過去屬於低下階層的人有「翻身」的機會,造成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今天真正屬於赤貧的人口已大大減少,過去的社會服務模式對今天的香港人已失去其急切的意義。香港人衣食足而開始關心本身的權益,各種壓力團體乘時而起,再加上九七的陰影,香港人的政治意識大大提高。

對於香港社會這樣的轉變,以致為香港人製造了一系列新的急切性需要,香港基督教主流派大體來說是「交白卷」的。即使是八四年由余達心、蔡元雲、劉少康等八十多位不同宗派教牧所草擬的《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獻議》(簡稱《信念書》),也只停留在「講」的層次。教會早已把《信念書》束之高閣了。教會和機構繼續它們七十年代的事工模式,一份如此重要和高瞻遠矚的《信念書》竟成了歷史文獻!

為甚麼六、七十年代香港基督教對社會和香港人敏銳的回應,不能帶導至八十年代?為甚麼九十年代的今天,香港基督教反而回復純粹以佈道為首要使命的模式?這實在與基督教主流派的人觀有重要的關係。

前述的「靈」與「肉」的二元人觀,使基督教把社會服務和對人肉身需要的回應視為福音的「預工」,最終目的還是叫人的靈魂得救。是以當基督教領袖計算精楚,認為以怎樣的方法才能使得救靈魂的數字有較大的增幅,所謂的社會服務或針對香港人肉身的需要的工作,是可以隨時放下的。當然,這裏必須強調,不是所有從事社會服務的基督教團體也有這樣的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福音派大部分領袖是抱持這樣的觀點的。一九七四年的洛桑世界福音會議中,強調傳福音是基要的,社會關懷是次要的。

不過,若從創世紀和耶穌在世的言行來看,我們信仰的人觀是「靈」和「肉」合一的。創世紀說,神以泥土做了人的身體後,將「生氣」吹進了人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了。是以有肉體沒有「生氣」不是活人;有「生氣」而沒有肉體也不是人。事實上,現代醫學已證實今天人類大部分的疾病源於精神和情緒上的不安,時常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的人也會常有病痛。

主耶穌在世的工作同時照顧人在肉身上和靈性上的需要。事實上,我們看不到主耶穌的治病趕鬼、給人食物,只是為了要贏取這些人的靈魂。主耶穌關心的,是這些人「作為一個人」的需要,也從來沒有計算過,看是否「值得」花心思時間在這些被現今基督教領袖視為「次要」的使命上。今天,教會對非基督徒的交誼和關懷,總是放於福音預工的框框裏,不少非基督徒已感到厭煩,人的價值從來是不能以任何形式出現的功利主義來衡量的。

今天,基督教是否能滿足香港人「靈性」上的追求,其實要視乎我們能否從整全的人觀出發,透視今天香港人在「肉身」和「靈魂」上的狀況,以真正的關切和愛心回應他們的需求。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