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ith

這一組文章寫於1991年,版權乃作者所擁有,如欲轉載,請先取得作者之許可,來函請寄 tsuisiuwa@gmail.com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出位信徒》:基督教世俗化

甚麼是世俗化?社會學家說,世俗化是意謂社會的意識和運作都脫離了宗教的支配,那麼這個社會就是走向世俗化了。今天世俗化可說是已成定局,縱然不少國家仍以某些宗教作為國教,實際上宗教團體只是社會整體的一員,大部分的國民只是口頭上是信徒,實質上是無神論者。

正如神學家巴刻(J.I. Packer)在《認識人》(For Man’s Sake)所言:「不管我們譽之為『人類的成年』,或悲痛這是『人類的脫軌』,都必須承認,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是遲早要發生的事。任何戀棧以為這是可能避免的念頭,都應該被遂出我們的腦海之外。」社會的世俗化雖然顯示了基督教文化在社會影響力的式微,但其意義卻總不及基督教本身世俗化來得深遠。
基督教世俗化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會,過去就曾經有福音派人士對基督徒知識分子抱有防備的態度,恐怕他們把世俗的知識帶進福音的內容,也有認為注重關懷社會或鼓吹社會改革的弟兄姊妹是將福音世俗化的的表現。


上述都牽涉較廣泛的神學討論,不是本書的主旨,但基本上筆者的看法是,上述的現象不一定是世俗化的表現。相反地,它發揮了基督教在世上作光作鹽的職責,把社會帶導向一個為較為符合神創造原意的狀況。而社會的世俗化卻不多不少與基督教故步自封的「聖化」有關,把信仰規範於個人得救和成聖的工夫。

也有些教會把基督教世俗化視為引入世俗的作事方式,包括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方法。他們認為屬神的羣體應該用屬靈的方法,包括祈禱、等候和仰望神的祝福,引用世俗的方法就是以人的作為代替神的作為。當然,抱持這樣想法的教會已經愈來愈少了,大部分的教會都體認到人作為神同工的身分,是需要盡量引用神賦予我們的智慧,用最卓越的方法完成職事。

那麼我們所論述的「世俗化」又是甚麼一回事呢?這裏要探討的是基督教意識形態上的世俗化。甚麼是意識形態(ideology)?簡單點說,就是社會上流行的價值系統、觀念和目標。

今天社會上流行著甚麼意識形態?「市場導向」是滲透現代人每一個生活環節的觀念,市場價值成了對一件產品和一個人的衡量標準,幼兒院代替了母親對兒女的照料,安老院取代了兒女照顧父母的責任,那是因為經過市場價值的衡量,父母子女均認為這樣做才最符合經濟原則,其他的價值標準,如「孝道」或「天職」就要讓過一旁。

「市場導向」的觀念也進入了教會和基督教的機構,作為一種尋求信徒需求的方法是恰當而且是值得鼓勵的。但若擴展為一種帶導教會或機構發展方向的「絶對意旨」。那麼,就會發生信徒想要甚麼就給他們甚麼,而不是信徒需要甚麼就給他們甚麼的現象。這樣,我們的事奉只會變得浮淺和失去異象。「市場導向」亦必然導致只看到大多數人的需要,卻忽略了小撮人的需求。

過去,香港的教會比較偏重中產和青少年的工作,原因當然是這些人較容易接受福音,教會的聚會形式亦自然地較切合他們,老人和低下階層都不容易對教會產生歸屬感。當然,這裏不是要反對個別教會以某一社會階層作為他們事奉的對象,但香港教會整體卻是太過看重中產和青少年而忽略了其他的階層。

現代社會另一個普遍的意識就是「不斷增長」。資本主義的生存命脈就是資本不斷累積和擴大,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如何使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加,換句話說,就是要使國民的物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了滿足這個「不斷增長」的需要,跨國企業不斷搜刮新的市場,也要以收購或商業戰吞併其他的企業。政府則要加大赤字預算,也要「催谷」經濟增長,加深了國家的經濟危機。而不斷的經濟增長亦必然需要耗用地球的資源。今天已有不同範疇的學者提出了對「不斷增長」意識的批判,認為社會應該開始培養容忍不增長的經濟政策。

香港的教會也吸收了「不斷增長」的意識,牧師最怕看到教會沒有增長,因為這是聯會衡量一個牧師「牧績」的最重要指標。事實上,一間得力的教會必然會有量的增長。不過,卻不能因此而引申為有量的增長就是一間得力的教會。純粹追求量的增長容易忽略信徒靈命的狀況,一個不斷增長的教會可能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最後只會引致更大的危機。

今天香港基督教信徒人數停滯不前,信徒流失嚴重,或許就是過去教會只追求「不斷增長」的後果。各宗派的聯會若能修正他們向教牧人員的要求,不需要他們在一個短時間內締造一個增長率,而教牧人員亦不急於有所表現,卻能夠腳踏實地,專心一致的好好培育信徒的靈命,關懷社群的需要,相信香港基督教必能有一番新景象。

現代人由於習慣以「市場價值」來衡量事物,以致在處理個人的事務上,也習慣引用市場價值來作出決定。在決定應否轉工時,所看的因素是職級和薪酬有否調升,至於工作崗位是否有所發揮、事業的發展方向和與僱主的感情因素統統置諸腦後。現代人只懂講求實利,這個意識已成為理所當然,就是不少基督徒也感到並無不妥,認為這只是一次公平的交易而已,這種按實利「跳糟」的情況也發生在一班受神呼召出來傳道的人身上,香港基督教內也有一條晉升的階梯,「晉升」原是自然的現象,有能者自然應該負責更重要的事務,只是有牧者卻為了不願放棄晉升的機會而放下難關重重的教會,正當教會極需要他的時候,他卻選擇離開。難道這就是他們為羊羣捨命的表現嗎?每一位工作的人都會明白甚麼是「辦公室政治」,人們排斥異己、以權謀私、玩弄權術等等,筆者誠然希望這樣的世俗化不會發生在基督教的圈子內,因為,這不但使弟兄姊妹受損,還會令神的名受辱。願意我們都回想昔日被神呼召時,我們是如何甘願為祂走上窄路的。

1 Comments:

Blogger 尋找歸家的路 said...

是的,基督徒很需要有紥根的信仰!

你的文章有錯別字
第二段 - 遂應是「逐」
浮淺應是「膚淺」

9:52 PM  

Post a Comment

<< Home